很多企业在尝试做私域,当然,更多企业出门就走错了方向,在私域连载的第01篇,我不聊实操技术,我们先把方向搞清楚,是往左还是往右,这是个问题!
私域的最主要目的是尽量延长用户的LTV,即用户的终身价值。这是业务方从流量粗放化运营转向精细化运营的实际情况决定的。
以前用户就是一个流量数字,存在淘宝、抖音、微信体系等公域平台,运营通过不断的广告投放去获取流量,转化为订单。当投放停止的时候,订单自然会停止,流量一直在平台流动。品牌方其实购买的是亮相权,就是品牌把自己的产品展示在公域平台的流量面前,流量看中你了,自然会跟你走,看不中,就直接滑过,跟相亲类似。但是,不掌握流量,早晚会被流量给干死!
这也产生一种错觉,就是觉得平台流量很多很多,我只要投放的ROI够高,就会很赚钱。刚开始确实是这样,但是随着公域流量的逐渐枯竭以及品牌方竞品的激增,好像一切都变了。流量黑森林法则告诉我们,公域流量的成本此时此刻是最低的。
当然,这里造成了一个巨大的成本浪费,怎么讲?因为相亲式的投放对流量的使用率是当极其低的,做过运营的小伙伴都了解漏斗原理。展示→点击→获客→购买,这里面每一步的转化率如果只有30%,总转化率就是0.3*0.3*0.3=2.7%,前提是你每一步都要高达30%,这也几乎不可能的。
当然这里面有个隐藏假设,就是每一步的70%流量是毫无用的!这在流量式的分发平台似乎是对的,但是这也是流量巨大浪费的原因!流量漏斗原理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!我们不仅要每一步30%的流量,因为那个是立即马上现在就能拿到的流量,同时我们也希望去拿到剩下70%的流量。
这里面的细微差别是,以前流量是一种快生意,现在是快、慢都要有的生意,直接举个例子。:平台有100个流量,好,我们继续通过展示,获取里面的30%也就是30个流量,这30个流量是现在立即就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的,当然先收到口袋!
现在我们得琢磨剩下70个流量该怎么处理,像之前一样直接放弃?现在流量这么贵,这个地主家的傻儿子做法现在不可取了。所以,我们在想,这70个流量目前可能对我不是很感兴趣,没关系,生意都不是强买强卖,但是你现在对我不感兴趣不代表你以后不对我感兴趣,你只是现在没这个需求,或者说你现在对我还不了解,那见都见面了,先交个朋友,认识一下,后面说不定还能帮助到你,互相熟悉之后再说嘛!
所以,剩下的70个流量,我们先交个朋友,如果里面只有30%的人愿意,那我们至少还可以交21个朋友,你看,你又多了21个潜在需求数。
那为了方便和这21个流量交朋友,也为了方便服务刚开始那30个明确对我感兴趣的,我们一起把这51个流量沉淀到一个可以交朋友的场所,存下来,那个场所就是私域,目前看微信体系是最好的私域池子,毕竟交朋友是个社交属性!
你看,这个做法,我们从0个朋友,变成了51个朋友,这肯定是一笔很宝贵的用户资产!
当和用户交朋友之后,你会发现除了一点不好(现在先不说),其他全是好处。其中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,因为是和用户是朋友关系,那个复购率是之前的N倍以上。一个是因为我们可以更方便的触达用户,另一个是我们更方便的交付我们的体验了!
算一笔账,以某品牌儿童速冻水饺为例,用户小明每周会花100元在速冻水饺上,一个月就是400元,一年就是4800元,假设小明女儿可以从2岁吃到12岁,也就是10年,4800*10=48000元,所以小明的LTV=4.8万。换句话说,品牌方只要好好和小明这个典型用户做朋友,至少可以从他身上赚4.8万。
这和以前相亲式的流量运营思路是不一样的,私域运营是把用户的运营周期拉长,拉到生命周期这个维度。时间长了的好处就是,你更会在意长期的价值投入,也做好服务用户长时间的准备,那品牌业务方以及操盘的运营,会更长远来考虑,如何和用户交朋友,如何交付体验,如何获得这个长期客户的认可。即:短期投机和长期投资的区别!
当然,如果用户没有长期价值呢?这个当然可能存在:装修、汽车、房产、羽绒服……这种消费频率很低的业务,大都很难说长期价值,有可能你们公司都活不到你们用户要换产品那么久!不是说这个没有长期价值,而是商业角度考虑,这种长期价值是需要花费很多成本去做的,而且见效也不是在可接受范围内的。
所以,私域不是万能的,低频的业务做私域,都要想想好,除非你把私域当做一种提升销售转化的方式。
我们从两个维度来说,如上图,左边上下两个象限的业务都要慎重考虑!尤其是第四象限,低频低毛利的业务,做私域,可能得不偿失,因为私域毕竟还有一点不好呢!
高频高毛利,高频低毛利的业务都是挺适合做私域的,也是目前大多数公司在做的方向。
那交个朋友就能提升用户的LTV了吗?如果我有百万用户,我都和用户交朋友,交的过来吗?有没有解决的运营技术呢?能不能让用户主动求着和我交朋友呢?
敬请期待:私域连载02:私域运营的3个核心逻辑。